手机 无障碍 语音导航 简繁体
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 教育就业 > 残疾人教育 > 详情
学前教育
时间:2009-06-24  来源:中山市残疾人联合会
  国家对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要求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事业,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水 平有较大幅度提高;积极支持幼儿教育、特殊教育机构以及社区、家庭开展3岁以下残疾儿童 早期康复、教育活动。其他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农村地区,要进一步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 复、教育事业。
  残疾人教育是提高残疾人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由于听觉、视觉、智力等缺陷,残疾人教 育需要国家给予特别辅助,残疾人教育,分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两种。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可以 进入普通学校与健全人一起生活和学习,还有一部分残疾人不适于和健全人同班学习,需要专 门组织起来,采用特殊教育方式实施教育。
  本章共9条。分别对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职责(第十八条)、依特性施教原则(第十九条)、 发展方针(第二十条),办学渠道与经费(第二十一条),普通教育方式(第二十二条),特殊教育 方式(第二十三条),成人教育(第二十四条),师资培养及辅助手段(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 ),作了规定。其核心内容是: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对残疾人教育给予特别辅助;各 级人民政府要将残疾人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加强领导 ;要遵循依特性施教的原则,分别通过普通教育方式或特殊教育方式实施@残疾人教育的重点是 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
  怎样对待委靡不振的弱智儿童? 智力落后儿童有的特别容易兴奋,经常活动不停,也有的表现为少动,或者说经常萎靡不振。这类儿童好像整天睡不醒似的,一坐下来就想睡。 
  对待这类儿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了解他的生活习惯,是不是因夜晚环境过于嘈杂而睡眠不足。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让他白天多睡两三小时,以补足睡眠:另一种是大脑掏过程较强,外界普通强度的刺激“打”不进他的脑子,也就是说,一般的事物引不起他的兴趣。这时,可以加大刺激强度,以吸引他的注意和兴趣。比如,加大对他说话的音量,呈现教学材料时既有看的内容,又有配合的解释,从视、听两个通道来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加进一些需要身体活动的内容,比如到院子里跑一跑,做做简单的律动动作等,这样可以提高他的兴奋性。千万不能随意批评孩子“懒”,因为这是他的一种病态,而不是行为问题。 
  什么是脑性瘫痪?它与弱智有关吗?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种由脑病变引起的运动机能障碍、运动失调、智力低下的综合病症。在胎儿期,母亲患病,如风疹、妊娠中毒症、胎盘早期剥离:出生时,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出生后,婴儿期的各种脑炎、脑膜炎、脑外伤、脑缺氧等,都可能形成脑性瘫痪。新生儿溶血病或其他高胆红素血症所致的核黄疸影响更为严重。 
  由于脑受损害的部位与程度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最常见的为痉挛性脑瘫,患儿多在生后四五个月时被发觉。患儿四肢动作少,尤其是下肢,肌张力明显增强,俗称“剪刀腿”;多数为中、重度智力低下,不会说话,可并发癫痫。其他还有:弛缓性瘫痪,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减低,智力低下;运动障碍性脑瘫,有特殊不自主运动,且动作不协调,步态不稳,智力有障碍;脑性偏瘫、单瘫或截瘫,智力也是低下的。 
  脑瘫如已形成,治疗是很困难的,关键在于预防。在孕期要防止孕妇患病,特别是风疹,不要让孕妇跌坠,注意不要让孩子早产;在分娩时要防止孩子窒息、颅内出血等;在孩子出生后,要注意孩子的肤色,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和新生儿期的其他高胆红素血症。 
  多动症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治疗? 
  多动症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人认为是轻度脑功能障碍的结果,故而称多动症为轻微脑功能障碍;也有人认为是由于营养不良、遗传、围产期缺陷等造成的。近年来,又有人认为早产儿、有过窒息的婴儿容易有多动症。追踪研究表明,有过窒息的儿童比没有窒息过的儿童患多动症的人数多30%。
  多动症的治疗一般有两种方法:(1)药称;(2)教育或家庭管理。在药物方面,近几年来试用利他林有较好的疗效。利他林能使多动症患儿感受力的阈限降低,让他们安静下来,这样,他们就不再需要积极活动以寻找更强的刺激了。在教育方面,最主要的办法是简化环境,可把分心的东西拿开,把给儿童的任务简单化,不让可能造成混乱的外界刺激干扰他。也可以给他们一些需要感知觉的任务,把任务分细,一步一步来。还可以给他们一些训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练习,这对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也有好处。当他们能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多动就被控制住了。
  视障儿童学前教育初探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通过追踪研究,发现人的智力发展的50%是在4岁前完成的;30%是在4—8岁完成的;另20%则是在8—17岁完成的。雷内尔认为,0—6、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生理、动作等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全社会都在轰轰烈烈的进行学前教育、胎教,而我国的视力障碍儿童的早期教育却是极度落后的。2000年底,在对我国内地24个大中城市的盲校或盲聋合校视力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情况进行调查:附设在上海盲校每年招收3—5人的学前班是内地最早开展视障儿童早期教育的机构。此外,青岛、广州、成都等地盲校附设有学前班,4地招生人数不足50名。对视障儿童学前教育研究也很落后,90年代关于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研究文献数量仅占这一时期特殊教育论文总数的1。22%,有关视障儿童早期教育的研究论文不超过五篇,译著一本。可见,目前内地约7万左右0—6岁视力残疾幼儿教育才刚刚起步,而且发展缓慢。
  一、    视障儿童需要学前教育
   目前我国没有经过良好学前教育的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普遍低于正常儿童。第三次全教会上明确指出:“发展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对于残疾人的终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一)    视障儿童在家没有接受过教育。
当每一个正常的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家长们总是寄予了很多每好的愿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视障儿童的家长却不太一样,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于这样一个孩子没有任何的期望。只要他们能够活着,就以足够。所以多数的视障儿童在上学前没有经过任何的教育。有很多儿童到了适学年龄,仍得不到教育的机会,而是在家。
  (二)    视障儿童在家一直是封闭式,对环境适应能力差。
当一个盲婴降生在一个家庭的时候,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会感到震惊,首先是父母,他们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不幸为什么偏偏会落到我们头上?”“我做错了什么事?”很多人迟迟无法面对现实,甚至会把孩子藏起来不让邻居知道。而有些人又会觉得孩子可怜,过份溺爱,这样很多视障儿童在家一直是封闭式的,不做家务,对于刀、火柴等这些稍危险的东西只听过,没碰过,他们也当然也没有自理能力。当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他们的适应能力极差。
  (三)    视障儿童在家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缺陷补偿差。
人的80%以上的信息来自于视觉,失明使视障儿童的信息或刺激来源大减少了,这时需要其他的感觉器官进行代偿。有人以为盲童失明后,其它感觉自然而然就会京戏得十分灵敏,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前苏联心理学工作者曾对25名盲童和25名正常儿童(8~16)岁进行比较性测听检查,结果发现盲童与正常儿童纯音听觉感受性并没有明显差异,触觉也一样。人的各种感官及机能的感觉补偿都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通过生理的代偿与主观努力而逐步实现的。而视障儿童的家长多数都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无法对视障儿童进行各种补偿训练,所视障儿童的缺陷补偿差。产生各种盲态,及各种不良心理。
  (四)    儿童已经达到的心理水平与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入学学习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社会和教育对儿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进入学校从事正规学习,亦即要求儿童系统地掌握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自觉地服从和执行集体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儿童所达到的心理发展却又不能完全适合于这些新的要求,无论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注意、识记能力,或者抽象逻辑思维和意志行为的能力都还很差。这们一来,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入学学习的要求所引起的种种需要和儿童已经达到的心理水平之间产生了矛盾。
  总之,我国现阶段大部分视障儿童的早期教育在入学的第一年完成。而一年级的课业量较大。学生要有学习常规的训练,还要对知识进行从无到有的学习。视障儿童还要进行行走、自理能力、缺陷补偿等多方面的学习与训练。使得视障儿童一年级的教育任务过重。且多数视障儿童一年级时年龄偏大,已错过了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视障儿童需要学前教育。
  二、视障儿童学前教育应包括的内容。
  (一)    熟悉校园。
多数视障儿童的家里都有这样一个习惯,那就是家中物品的摆放是很固定的,很少改变位置。这样视障儿童在家行走、生活都很适应。但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却有很多的困难。多数视障儿童的适应能力差,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无法适应,恐惧。盲校又多为寄宿制,学校将是他们未来几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尽快的熟悉校园便成为了学前教育的首要内容。
  (二)    智力训练
儿童这时期的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不隋意性,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他们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能力与经验又不能满足这种渴望。这时的智能训练,可抓住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限,进行语言训练。同时可进行一点盲文点字的技能训练。数的学习由0抽象为1,并进行简单数的认识。通过游戏,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三)    缺陷补偿训练。
  感觉的补偿作用对视障儿童的生活、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触觉训练。
  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把触觉称为是与视觉“相对应”的感觉,他认为手可以起到眼睛的一部分作用,触觉可以感知除了颜色、亮度和双手能及范围之外的一切东西。视障儿童学习盲文、观察事物、自理生活主要依赖于触觉,故触觉的训练应及早进行。触觉训练可分为五上阶段:辨别材料的质地、密度、软硬、光滑与粗糙等;辨别基本结构、形状、轮廓、大小、重量;通过拆开与拼装的操作,认识事物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促进形成空间概念;从辨别立体几何模型过渡到平面几何学图形;能够辨别盲文的字母、单词、句子。这是触觉发展的较高水平。
  2 听觉训练。
  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后感官”盲童失去视觉以后,自然而然地更多依赖听觉,对于学习活动来说,听觉比视觉更重要。所以要十分重视盲童听觉能力的培养。听觉训练的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游戏、教学、生活、认识事物的活动中,都可以有目的地开展听觉训练。如听声音捉迷藏,分组秘密传出口令等。
  (四)    低视力学生视觉训练。
  低视力学生的残存视力能否被最大限度的使用,一直是低视力教学的重点。学前教育也应分类教学。对于低视力学生的视觉训练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五)    全盲生定向行走训练。
  安全行走,是进行社会生活的首要问题。学前阶段的定向行走训练主要教授一些简单的技能。
  (六)    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视障儿童离开父母,基本生活内容上的自我料理也应是这一时期的教学内容。
视障儿童的学前教育还有待于大家的努力。可以预见,视障儿童学前教育将在未来的几年得到飞速发展。
 
 
来源:省残联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